池南社區營造的腳步-上
【村民齊力,部落再造—池南部落發展歷程〈上〉】
記者李怡燕專題報導
前言:
﹁少小離家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摧,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?﹂位於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鯉魚潭畔,依山傍水,風光明媚的池南部落(阿美語稱為fanaw) ,世代居住著阿美族七卡樹岸(Cikasuan,清人譯做七腳川)族人,這個以﹁未來村﹂計畫聞名全國的原住民部落發展示範點,從事部落發展已經邁向第五年。
這個原是一個農田休耕多時,部落生活無以為繼,年輕人大量外流的小村落,在九十年時,申請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畫,進用二十四位就業人員後,這群加起來一千多歲的阿公、阿嬤,開始為後代建構部落的未來;隨著去年跟今年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,共進用十三位就業人員後,由部落經營的﹁樹屋餐廳﹂及﹁部落休閒旅店﹂開始營運,經營至今,盈餘所得除了可提供兩位專職人員的薪資外,更能照顧社區低收入戶及獨居老人。
這個由公、私部門協力、村民共同投入心力一手打造的﹁部落發展﹂奇蹟,究竟有何過人之處?本文將分上、中、下三篇,探討池南部落過去、現在及未來發展歷程。
【聚落發展的歷史—從阿美族支系七卡樹岸族談起】
從空間與位置的分配上,池南村在日人尚未殖民台灣以前,原本就是南勢阿美族一支七卡樹岸族(Cikasuan)的活動領域。
十九世紀末,日人殖民花蓮,口傳七卡樹岸族人曾經與日人合作,共同防禦木瓜山上的木瓜族,而從現今的花蓮國聲戲院附近(昔稱電氣頭),傳言曾經存在一條高壓電的圍籬,來區隔不時出草殺人的木瓜族。
後人口傳七卡樹卡樹岸族人與日本人後來起了衝突,日本人派了軍隊與警察圍剿七卡樹岸族,而他們開始遷徙逃難,從木瓜溪流域的吉安地區前往木瓜山的領域,最後來到了鯉魚潭潭南荖溪流域附近,今天在池南村,仍然可以找到過去日人圍剿七卡樹岸族人曾經架設火砲台的遺址。
【八七水災,造成池南七卡樹岸族人遷移到鯉魚潭邊】
定居後的七卡樹岸族人,落腳在今天的荖溪流域彎道處,接近風景特定區鯉魚潭露營區的位置,而現今的池南部落位置,在二次大戰時是日本軍隊陸軍野戰醫院的所在。
戰後日人離去之後,陸續的有漢人從壽豐與台灣西部遷移到鯉魚潭邊來,以捕魚與經營湖泊遊憩作為生計,八七水災發生時,池南舊部落被荖溪爆發的山洪沖走,部落長老決定遷移到今天的現址(池南村池南路)。
過去,池南部落的七卡樹岸族人,共同開築荖溪灌溉水道,引用荖溪水利,開墾良田,以十見方公尺為一個單位,分配給每一家數個單位不等,從中央山脈地勢高窪處延伸到鯉魚潭的潭南。
民國六十年代,花蓮耆老駱香林曾經拍攝池南水田一景,水田彼此共用水資源互通、互利、互信,肥水必落外人田,而肥水相互支援,正好也呈顯出七卡樹岸族人彼此成為社群生命共同體的形式。
【林務局木瓜林區停止紅檜開採,部落人口大量外流】
池南部落的興衰沈浮與林務局木瓜林區開採紅檜與停工有關,日人在一九三○年開始大量開採木瓜山的台灣紅檜,國民政府來台,從民國三十八年以後,納入榮民繼續開採,一直到民國七十年左右砍光了木瓜山上的百年與千年的紅檜才停止。
從民國七十年以後,池南村部落,與村民失去情感連結的土地,成為商人炒作的商品,遊客到鯉魚潭旅遊,也只做短暫的停留,沒人會注意到位於鯉魚潭潭南,這個靜謐的小村莊。
﹁部落沒有工作機會,年輕人都到外面去工作,老人家一天一天的老,十年之後,池南部落會變成怎麼樣呢?﹂池南部落前頭目,現任花蓮縣七卡樹岸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劉天送,一語道盡目前原住民部落所面臨的無奈。
﹁以後年輕人不要外流嘛,小孩留著可以跟老人家在一起,這樣不是很好嗎!像豐年祭或過年都留在家裏,大家都很高興,我最大的希望是池南村有工作機會,年輕人可以留在家鄉,我們犧牲一點,為孩子們創造未來﹂,劉天送說著他對部落的期許,同時也是原住民部落老人家的心聲。
【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,開啟池南部落發展契機】
九十年七月,東華大學英美文學系助理教授、也是池南子弟的李松根,申請勞委會永續就業工程計畫,進用二十四位就業人員,這些年齡加起來一千多歲的阿公、阿嬤啟動部落發展契機,池南部落從一個沒沒無聞、村莊人口大量流失、村裡只剩老人家的阿美族部落,到現在所創造的﹁部落發展﹂奇蹟,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可及,而是經過好幾年,村民一步一腳印,留著汗水累積而成的;從過去到現在,池南部落經歷了一段艱辛的部落發展歷程。(上篇,待續)